这代年轻人:买更合适的商品 过更聪明的生活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薛海波表示,每个人所处的微观环境,比如家庭背景等存在差异,这直接影响其消费行为。而且,就同一个人而言,其消费行为也会随着消费情景的变化而变动。不过,从世代或代际的角度来看当代年轻人,其在消费行为上也具有一定的共性。“这里所说的世代或代际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每10年为一个世代,而是指心理上的世代,即生活在同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的年轻人群,它以90后为主,也包含部分80后,甚至少数70后和00后。基于这样一个前提,结合一些数据,我想用‘理性’和‘聪明’两个词来对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行为加以肯定”。
受访者中,00后占2.5%,90后占48.6%,80后占44.4%,70后占4.5%。男性占51.5%,女性占48.5%。
薛海波指出,每个人在一定的消费情景下,受各种影响因素刺激,都可能作出过非理性消费决策。但就一般人而言,这种非理性消费决策并不是一件很频繁的事情,而且当事人也可能会反思其决策行为,或选择退货,或告诫自己下次注意。
“消费升级指的是消费结构变化,反映的是消费层次的提升。影响消费升级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思考,一是消费升级的动力,二是消费升级的可能。”薛海波说,消费之所以能够升级,离不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提升,所以家庭收入是消费升级的动力源泉。政府如何降低税负、增加就业、藏富于民,商家如何提高技术、降低成本、让惠于民,消费者如何提升自我、开拓致富门路以提高自身消费能力等,都有助于推动消费升级。
调查显示,受访青年每月开支主要在购物(73.5%)、日用品(66.5%)和娱乐(57.0%)方面,其他还有:交通(47.0%)、学习(39.9%)和通讯(39.2%)等。
调查显示,对于大牌商品,20.4%的受访青年非常希望拥有,一定会买,71.8%的受访青年会选择性地、在消费能力范围内购买,6.9%的受访青年不会买,1.0%的受访青年表示说不好。
当下,一些年轻人消费不再只盯着品牌,而是更倾向于购买质优价廉的产品,优先考虑实用性。也有一些年轻人盲目追逐名牌和奢侈品,进行超前消费。你的消费观是什么样的?
“现在整个社会消费升级,包括年轻人在内的整个消费群体都在矫正自己的消费行为。”丁建臣说,“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一些背景:首先,如果年轻人所在家庭人均月收入超过5000元,就算高收入了,这样的群体在中国占20%左右。低收入群体也占20%,剩下的都是中等收入群体。我国还有很多年轻人受教育程度低,没有良好的教育,很难有一个理想的工作,没有理想的工作,就难以获得较好的收入。其次,年轻人家庭要承担孩子的抚养、老人的赡养等,生活支出压力巨大,月光族越来越多,年轻人可支配的个人收入是很低的。”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69名18~35周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购买商品时,32.5%的受访青年更看重品牌,52.6%的受访青年更看重品质。78.1%的受访青年认为身边年轻人能做到理性消费。
视觉中国供图
薛海波分析说,“理性”体现在年轻消费者制定消费决策时,将自身消费能力、性价比、实用性和必要性等作为主要考虑因素,他们通常在自身消费能力范围内购买,购物有计划,货比三家。“聪明”则体现在当代年轻人具有理财意识,能够通过信用、虚拟货币和现代化技术手段来实现消费和理财目的。此外,他们对商家的营销手段也具有一定识别能力,并不轻易“上当”。当然,也不乏有部分年轻消费者存在入不敷出、过度炫耀、消费成瘾“买买买”等问题,但这只是个别现象。
免责声明:安家啦家居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