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即将到来,你知道家具市场上有关甲醛的坑吗
最近,一则网红甲醛检测仪的质检新闻,让甲醛问题再次被大众关注。
甲醛致癌、致白血病,尤其危害孕妇、小孩、老人等体质弱人群的身体健康,这已经成为一种大众认知。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不少消费者谈“醛”色变,对“无甲醛”的家居环境心生向往。很多商家则针对消费者的这种意识,设置了很多看似美好的“坑”,误导人们对甲醛的认知。
“零甲醛”
“零甲醛”一词成为不少家居商家的推销术语,“板材、胶水很环保,0甲醛”这样的宣传标语几乎成为不少企业线上线下的宣传标配,对应的是消费者对“零甲醛”的安全诉求。
实际上,目前国际板材的最高标准是E0级板材,国内板材环保标准是E1级板材,二者都不是完全的零甲醛。
对于板式家具来说,无论什么样的板材都或多或少含有甲醛,这是因为板材在制作过程中无可避免会使用胶水,而“无醛不成胶”。“零甲醛”很多都是厂商的商业噱头,消费者无需执念“零甲醛”,只要是符合国家标准的E1级板材,那就是环保的。实木家具环保、板式家具就一定甲醛超标这种认知是以偏概全。
从法律角度而言,宣传“零甲醛”的厂家在国内市场监管越来越规范的大环境下,有可能会惹官司上身,不可不三思。
合格检测报告里有猫腻
现在,很多商家线上线下都会提供国家正规机构的“检测报告”,那这是不是就代表消费者买到的家具一定是环保的呢?答案是“不一定”。目前家具消费投诉中,问题最多的是家具的环保问题。
有合格检测报告,消费者仍然怀疑家具有问题。这是由于商家送检的样品是从同一批次中选中的,检测机构并未把商家生产的每一件产品都进行检测。同时,很多商家为了省费用,或者逃避检测,借用别人的检测报告,这在线上电商平台更常见。
甲醛超标都是家具惹的祸?
很多消费者在发现家居环境甲醛超标后,第一时间总会找家具厂商扯皮,这种做法比较武断,也不容易搞清楚甲醛的真实来源。
在生活中,消费者在家测甲醛,很多时候测的是“室内空气”的甲醛含量。很多装修材料如壁纸、油漆、地板、窗帘,甚至是衣物等等,也含有甲醛,而且室内空气甲醛与家具甲醛的测试法和标准完全不一样,这也就导致商家和消费者各执一词。
其实,在家具制造过程中,产品只要用到胶水、涂料、胶条等,都会含有甲醛,区别只是在于量的大小,真正的无甲醛家具必须从原材料、加工工艺上做到无胶无油漆,这一点目前可能只有全铝家具能做到。
网红甲醛测试仪,被科学外衣掩盖的“巨坑”
消费者对家具产品的甲醛含量存疑,与商家协商后,商家一般要求消费者把产品寄回、由商家安排送检,或者自己送往专业的检测机构检测,这中间消费者面临的人力、物力、时间成本很高,因此便催生出了网红甲醛测试仪的畅销。
这种价格由几十元到几百元、携带方便的甲醛测试仪,在网上销量不错,也获得了很多用户“好评”,而结果却完全不科学。
日前,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近期公布了对网红产品“甲醛检测仪”的监测结果:41批次样品、近20个品牌中,无一批次甲醛检测仪示值误差符合技术要求,无一批次甲醛检测仪在设定的检测环境条件下的重复性符合要求。
专业的家具检测工程师提醒:市面上便携式甲醛测试仪不靠谱,他们是用化学浓度感应装置测数据,其数据都是忽悠人!
要测试甲醛还得找有资质的正规机构,运用价值几十万甚至是几百万的专业设备进行测试。目前,这些正规机构的收费一般是300元-500元/测试点,一个房间测试5-6个点,总费用3000元。
用绿植除甲醛的神话
消费者相信用绿萝、炭包等可以去处甲醛,如果没有明显的刺鼻气味就代表没甲醛了,这些都是大众一厢情愿的想法。
甲醛的释放期长达15年,绿萝、炭包等的吸醛作用微乎其微。
消费者要想获取符合标准(不是零甲醛)的室内空气,就要注意每一件装修材料是否环保,同时新装修的房子一定要空置半年以上方可入住。
在甲醛的认知上,我们看到很多消费者,包括店面导购一方面都是谈“醛”色变,继而追求根本不可能存在的“零甲醛”;一方面又想当然地自我安慰,以为靠一些简单的、偷懒式的方法,如绿植、便携式甲醛测试仪就能获取安全的室内空气环境与测试数据。这两种极端片面的认知,都阻碍着人们获得真正健康的家居环境的进程。
智能家居的安全状况目前令人尴尬又担忧。举个例子,网络摄像头被黑客攻击,并被利用来发动大规模的拒绝服务攻击,或者智能门铃的视频片段最近未被安全保存在网上。但这些事件似乎不足以让制造商提高设备的安全性。
因此,一些消费者团体正在尝试一种不同的方法:羞辱那些销售易受黑客攻击的“物联网”硬件的零售商。
Mozilla基金会(Firefox浏览器背后的非营利组织)、互联网协会和民主与技术中心等11个组织在周二发布的一封“亲爱的零售商”公开信。这封信向亚马逊(Amazon)、百思买(Best Buy)、塔吉特(Target)和沃尔玛(Walmart)宣战,要求它们将物联网库存限制在满足最低安全标准的设备上。
这是个好主意,但不太可能让用户在商店货架上看到有什么快速变化。对于物联网安全的唯一短期升级,可能依靠于用户足够了解如何避免不安全设备。
定义产品“安全”
这封公开信和去年11月发布的一份相关文件给出了“足够安全”的五部分定义。
该列表从加密通信开始——必须确保攻击者不能窥探用户的智能家居,或者更重要的是,不能篡改发送到各种设备的命令。
还必须自动下载和安装设备的安全更新。它们还应该在“合理的销售后一段时间内”提供,但这两份文件都没有建议应该支持多长时间的安全更新。
设备还需要强大的远程访问密码,这意味着它们都足够复杂,不需要猜测,而且每个设备都是唯一的。不安全的默认密码(有些硬编码到设备中)在过去许多物联网漏洞中都有出现。
最后,这些文件要求企业在处理漏洞报告(许多企业现在都搞砸了)时要勤奋和保持一致,并修复它们。企业还应该告诉用户将如何处理自己的数据,并让用户选择不共享它,并删除它。
零售商回应很快,死活不改?
所有这些听起来都很好,但是零售商会对这封信做出回应吗?
Mozilla活动主管Sara Haghdoosti在一份电子邮件声明中说:“我们认为改变即将到来。”“去年,我们看到塔吉特、亚马逊和沃尔玛迅速做出回应,我们要求它们撤下CloudPets——一种极易受到攻击的智能玩具。”
糟糕的安全措施使得孩子们在网上发送给朋友的200万条音频信息无人保护。
互联网协会在线信任联盟(Online Trust Alliance)的技术总监、“羞辱零售商”行动的策划者杰夫?威尔伯说:“总的来说,我们发现针对个别产品不是一种可持续的方法,但我们的做法可以引起人们对整个问题的关注。”
在亚马逊、百思买、塔吉特和沃尔玛等四家零售企业中,只有塔吉特对周二下午发送的查询做出了回应。该公司发言人詹娜·雷克(Jenna Reck)周三晚间表示,公司对这封信不予置评。
用户得靠自己
如果这些零售商没有立即清理他们不安全的物联网设备的库存,你可能不得不原谅他们:尚未列出一份具有风险的智能产品名单,供他们参考。
互联网协会的威尔伯建议调查Mozilla不包括的隐私问题,作为一个包含87个设备的数据库,每个设备都按照最低安全标准进行评级。42家公司符合这些标准,其中包括亚马逊的Echo、谷歌的家用智能扬声器、任天堂的Switch游戏机和飞利浦的Hue smart-light kit。
该网站还允许访问者对这些设备的相对恐怖程度进行投票,这导致了一些有趣的不匹配:亚马逊的云摄像头符合安全指导原则,但遭到了“超级恐怖!”的留言。
Mozilla的Haghdoosti建议遵循“可用隐私策略项目”(对数据使用策略进行评级和注释)和“可信赖技术标记”(trust stable Technology Mark),后者是一项旨在识别优先考虑隐私和安全的物联网设备的计划。
免责声明:安家啦家居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