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6.1%
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689亿元,同比增长16.1%。
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918.1亿元,同比增长29.6%;集体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6.9亿元,增长2.8%;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829.5亿元,增长2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259.6亿元,增长2%;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830.8亿元,增长10%。
1-2月份,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877.9亿元,同比增长42.1%;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8100亿元,增长12.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711.1亿元,增长35.2%。
1-2月份,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9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1个行业持平,11个行业减少。主要行业利润情况如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9.6%,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1.4倍,纺织业增长3%,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17.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0.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56.8%,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97.7%,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8.5%,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5.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8.3%,农副食品加工业同比下降0.1%,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11.9%,汽车制造业下降1.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下降5.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8.2%。
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9万亿元,同比增长10%;发生主营业务成本13.3万亿元,增长9.5%;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1%,同比提高0.33个百分点。
2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105.7万亿元,同比增长7.4%;负债合计59.6万亿元,增长6%;所有者权益合计46.1万亿元,增长9.3%;资产负债率为56.3%,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
2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12.6万亿元,同比增长9.7%;产成品存货38786亿元,增长8.6%。
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3.98元,同比减少0.33元;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费用为8.42元,同比增加0.06元;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为90.2元,同比增加2.1元;人均主营业务收入为117.3万元,同比增加11.9万元;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17.4天,同比减少0.2天;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47.4天,同比减少0.2天。
尽管地方政府债务(下称“地方债”)风险总体可控,但要打好防风险这场攻坚战仍不轻松。
3月26日,财政部公布了《关于做好2018年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用13项举措来加强地方债全链条管理,妥善化解累积的债务风险。
这一次,《通知》依然沿用了地方债管理“开前门、堵后门”的思路。“开前门”也就是支持地方政府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来筹资。不过为防控地方债风险,中国采取了地方债限额管理,即上一级政府确定下一级政府的举债限额,给其债务总额设置“天花板”,2018年地方债限额约为21万亿元。
在遵循地方政府举债要与偿还能力相匹配这一经济规律下,《通知》第一条就要求,地方政府不得超越财力实际将上级政府批准的地方债限额过多留用本级或下达下级。
其实,财政部去年已经出台了债务限额分配暂行办法,明确了新增限额分配应当体现正向激励原则,财政实力强、举债空间大、债务风险低、债务管理绩效好的地区多安排,反之少安排或不安排。今年的新增债务限额是2.18万亿元。
同时,财政部要求加快地方债限额下达进度,原则上控制在1个月以内,并用好地方债限额,尽早满足地方政府合理融资需求。当然,“举债必问效、无效必问责”,以落实政府债务资金绩效管理。大力公开政府债务相关信息,从而接受外界监督。
地方政府债券除了发行新增债券为地方筹资外,还有发行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这一举措主要目的是降低地方政府利息负担。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17年底,累计置换存量政府债务10.9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余额14.74万亿元,占地方债余额近90%,累计为地方政府节约利息支出约1.2万亿元,缓解了存量政府债务集中到期偿还风险,避免了地方政府资金链断裂,支持了金融机构化解系统性风险。
2018年是地方债务置换的收官之年,《通知》要求加快存量政府债务置换。上述负责人表示,债权人不同意在规定期限内置换为政府债券的,仍由原债务人依法承担偿债责任,对应的地方债限额由中央统一收回;地方政府作为出资人的,在出资范围内承担有限责任。
“涉及按规定核减(销)存量政府债务的,应当有可验证的合法书面凭据。涉及工程款结算延期的,可以根据工程完成进度协商置换一部分对应的存量政府债务,后续工程建设通过财政预算资金或地方政府新增债券资金等统筹支持。”该负责人称。
防控地方债风险离不开风险监测。《通知》要求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督促高风险地区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化解风险,研究制定对高风险地区政府投融资行为的约束性措施。
继去年全年我国超预期实现6.9%的GDP增速后,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运行继续稳中向好,有望实现“开门红”。3月27日,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召开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季度分析会。会上公布的课题组主题报告披露,受供给侧改革、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等因素推动,初步预计今年一季度GDP增长6.9%。从今年上半年整体情况看,尽管美联储加息、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将给二季度经济运行带来一定压力,但前两季度GDP仍有望实现6.9%左右的增速,完成全年6.5%的GDP增速目标不成问题。
“开门红”可期
具体来看,课题组报告指出,去年经济增长受供给侧改革、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净出口改善等因素推动,这些因素在今年一季度继续保持动能,推动工业生产加快,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民间投资增速略有提高,基建投资增速仍高于16%。据此,课题组初步预计今年一季度GDP增长6.9%,消费物价指数上涨2.1%。
“在供给侧改革的持续作用下,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迹象初显”,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综合经济战略研究部副主任汪红驹指出,由于产能利用率提高,新产业新产品引领作用增强,服务业持续增长,新动能和消费相关行业位于较高景气区间。与此同时,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商品房待售面积继续减少,消费市场新业态新消费迅速发展,且金融运行平稳,人民币汇率稳定,就业总量保持稳定。
实际上,结合今年前两个月的多项经济数据,业界对于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实现“开门红”均抱有较大信心。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较去年12月增加1个百分点;1-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9%,涨幅创去年8月以来新高,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更是刷新三年来的最高纪录。
联讯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朱俊春表示,1-2月多项经济数据则证伪了之前对经济下行的忧虑,“综合内外需情况,一季度GDP有望重新回到6.9%以上,为全年经济打下牢固的基础,考虑到通胀中枢已经抬升,再叠加美联储加息节奏可能加快,结合金融去杠杆的需要,央行很可能在二季度开启存贷款利率的加息”。
华泰证券研究所宏观首席分析师李超也指出,在消费稳健增长、进出口增速继续回升、地产投资表现不弱等逻辑支撑下,经济未来快速回落的可能性较低。
新风险
依旧向好的经济走势无法掩盖潜在的风险。课题组报告指出,今年二季度我国经济将受外部冲击影响,例如美联储加息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操作难度,而中美贸易摩擦为中美贸易带来阴影,美国经济周期的不确定性则增加了金融市场的调整压力和风险。
汪红驹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GDP增长目标是6.5%左右,这表明我国政府正愈发淡化经济增长目标,更加强调经济高质量发展,考虑到带动本轮经济回升的重要因素如房地产投资、出口增长都已经基本进入后半程,预计今年经济增速将出现小幅调整。“从投资来看,在防范金融风险、金融供给收缩的情况下,国内投资需求面临下行压力”,汪红驹进一步指出,尽管当前外部经济表现持续向好,但美联储加息过快、贸易争端加剧这两大因素可能对全球经济复苏进程构成影响。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在解读GDP 6.5%左右的增速目标时表示,去年我国设定的目标是6.5%左右,经济实际增长6.9%,而今年维持同样的目标,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转变了阶段,保持经济合理增速,有利于推动结构加快优化升级。黄守宏直言,近年来我国一再强调,只要就业增加、收入增长、环境改善,经济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
课题组报告也认为,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稳中趋好,虽存在经济下行的预期,但不存在显著负产出缺口,宏观政策的重心是深化供给侧改革,提高长期潜在产出。也就是说,只要保证不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宏观调控失误,在未来30多年只要保持高于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增长速度,着力于解决好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新三步走”战略目标就能顺利实现。
新引擎持续释能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宏观调控如何综合施策是业界关注的焦点。对此,课题组报告建议,相关部门需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促进经济向高质量发展平稳转型,同时坚定有序推动对外开放,建设开放型经济。其他建议还包括实施乡村振兴,改善民生生态;继续推动四大战略加大力度推进经济结构升级;积极财政政策聚力增效,更好发挥结构性调整的作用等。
分析普遍认为,多措并举之下,实现今年6.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几成定局。“预计今年上半年GDP增长6.9%左右,完成全年增长6.5%左右的目标不成问题”,汪红驹表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也直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GDP增长6.5%左右的目标,考虑到我国经济的活力、潜力,有后劲有韧劲,我们有信心实现这一目标。
具体来说,何立峰表示,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方面,今年我国将继续保持消费平稳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预计在60%左右;投资方面,加大对短板、对实体经济、对民营资本的投资力度;外贸方面,中国经济已经深入融合到世界经济中,只要世界经济保持稳定,外贸出口就能保持对中国经济增长8%-9%的贡献率。
与此同时,有关中国经济会出现“硬着陆”的担忧正被加速打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副教授颜色直言,近十年我国产业结构正加速转型,服务业占比已超过50%,最近两年增长速度也均高于7.5%,仍保持较快增势,而随着全球经济同步复苏,我国出口也有望延续快速增长态势,此外,受益于国内市场、国际市场需求回暖,民间投资也会继续推动投资增长企稳。“因此,我国经济不可能会出现所谓的‘硬着陆’”,颜色表示。
免责声明:安家啦家居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